高玉琴走亲戚雪绒花原创文学
走亲戚 文/高玉琴 走亲戚是一个古老的汉民族文化,尤其是过大年时,亲戚之间走动走动,坐一坐,客套话说一说,增进两家人的感情,好在日后互相有个照应,遇事时互相有所帮衬。 在我小时候,走亲戚主要是靠步行,三里五乡,十里八村的都是走着去,走着回,所以大多都会在亲戚家吃一顿午饭,喝了下午茶才往回返。路途遥远,二三十里地的,也有赶马驴车走亲戚的,往往一来一回就是一整天。 招待客人 那时细粮比较少,贵客来了才能吃到一顿香喷喷的大米饭,一大锅白菜豆腐粉条炖肉,咕嘟咕嘟的冒出诱人的香味。要不是碍于亲戚正在炕头上坐着说话,怕人家笑话,真想偷偷尝几口解解馋。有时候,也会给客人安排吃一顿黄糕,一人一颗鸡蛋就是吃糕的菜了。老家有句土话说的好:“鸡蛋蘸糕,香断二腰”。 在老家,每年过端午节时,习惯家家户户吃鸡蛋蘸糕。当时鸡蛋比较紧缺,每个人一个鸡蛋确实少了点,所以娘就把它做成韭菜摊鸡蛋。虽然鸡蛋少一点,但是放了些韭菜,每个人也能分到少半碗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小时候,常常盼望家里有亲戚来,好改善一下生活,吃点好的,根本不知道父母有没有为柴米油盐为难,会不会为招待客人发愁。长大了才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小气,也不是不热情,只是苦于缸中没有东西招待客人是常有的事。 小时候,我最爱去姥姥家做客。姥姥有点好吃的自个儿不舍得吃,翻着日历合计着快要放假了,等着我们去看她时给我们吃。无论肉有多贵,姥姥都会扣扣索索的从炕席底下取出个小纸包,拿出几块钱拄着拐棍去小卖铺买一小块肉回来,给我们捏饺子。顺带买两坨豌豆粉拌起来,再把韭菜头和豆腐干做成可口的凉菜。姥姥还会拿出一些自己腌制的小菜,比如:腌豆角,腌西红柿,腊八蒜,韭菜花,外加一叠小咸菜。姥姥腌的咸菜不咸不淡,脆生生的非常好吃。姥姥的刀工是远近亲戚中最棒的,切的咸菜丝细如牛毛,放上葱花,浇上花椒油,用醋和味精调味,吃起来比山珍海味还让人难忘。吃着饺子就着菜我感受到的是暖暖的爱和无尽的幸福。 走亲戚走到不想回家,想必和我同龄的好多孩子都有同样的感受吧。 准备礼品 走亲戚时,礼品是必须要有的。礼品并不需要贵重,代表一片心意罢了。 在七八十年代,礼品很少有烟和酒。大概新女婿看老丈人,才会拿两瓶二锅头,或者一条“红满天”、“官厅”、“大境门”。记得那时候,村里的老人大多都是抽自己卷的烟,送人时才会买一条所谓的“洋烟”。 一般情况下,礼品主要是二斤江米条或者酥饼,也有拿自己家做的“油布袋”或者“粽果蛋”的。用油纸包成四方块,纸捻绳打成十字包,诱人的香味透过包装飘出来,直把人的口水都要勾出来了。 除了二斤饼子,再拿上十几个鸡蛋,一斤挂面,放在篮子里,用布一盖,礼品就备好了。 给奶奶准备礼品时,考虑到奶奶胃口不好,又不吃荤。母亲就给奶奶准备五六斤糊糊面,还有炸豆腐、粉条、鸡蛋。花多半天时间把白萝卜、胡萝卜擦成丝,焯水后攥成球状,冻成块,这样奶奶吃馅时只要解冻剁碎就可以了。就是这样的礼品,很实用,很实在,不用花钱去买,但是满满的都是一个“孝”字。 给姥姥准备礼品时,考虑到她腿脚不好,平日里吃不到蔬菜,娘就在缝纫机上用旧布头做几双鞋垫,缝一双棉袜子,拿几个圆白菜,萝卜,土豆,一挂晒干的小白菜。年头好的时候家里杀了猪,就会给姥姥拿点猪下水。有人说,咋不拿猪肉呢?猪肉都卖了,能卖的都卖了,养了一年的猪还等着卖了钱给孩子们准备学费呢。不过,我记得这样的礼品姥姥还是喜欢的不得了,因为每一种每一样都渗透着一个“暖”字。 我也见过亲戚备礼品,有啥拿啥的,比如街头好吃的糖大饼,自己家做好的荞面饸饹,还有拿一斤红糖的,二斤胡麻油的,等等...... 走亲戚拿点小礼品其实就是分享一点自己家里有的,平时不常吃到的,或者过节需要的。送去的是一份情谊和祝福,收到的是温暖和关爱。 礼品送过去,临走时亲戚还会把自己家里的稀罕东西装一些返还回来,也算是礼尚往来了。 俗话说:一年不走亲疏远,三年不走亲自断。 走亲戚,走亲戚,走动走动才算亲戚,礼品多少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 送礼趣事 住在近处的亲戚,年前就会把礼品送过去。尤其是年长亲戚,会让大一点的孩子去送礼品,顺带帮忙收拾一下家,贴贴年画,挂挂灯笼,老人们年岁大了,爬高爬低的不安全。 送礼的孩子必然会被特殊的接待一下,说不定还能赶上亲戚家杀猪,能吃上一大碗炸糕和猪肉大烩菜。于是,这样的肥差事每个孩子都争着想去。 记得那年腊月二十几,母亲安排二哥去给姥姥家送礼品,三弟也想去。二哥心里老大的不愿意,不想带着个拖油瓶去分享姥姥给的好吃的。三弟哭了哭,闹了闹,央求也不行,告状也不成。二哥死活就是不答应。三弟还太小,自己又不敢去,着急的躺在地上撒泼。可是,二哥仍然不动心,自己毅然决然的提着篮子出了门。三弟嚎啕大哭,突然就背过气去,母亲慌忙去掐三弟的人中。父亲大怒,提起煤铲子去追二哥。二哥见势不妙,撒丫子就跑。大马路上,二哥在前边提着篮子跑,父亲在后边拿着煤铲子追,路上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 二哥打小时候就精干,跑得快,父亲累红了脸,喘不上气来了,也没有追上,只好作罢。 二哥看着父亲往回走,一溜烟的去姥姥家送礼品了。 ............ 初一拜年 老家有个习俗:大年初一头一天,家家户户拜大年,见面问声过年好,长辈给个大红包。 大年初一早晨,天还不亮,一家人就穿好了新衣服,迎接新的一年。 母亲在家里接待来拜年的亲戚,父亲领我们去给长辈们拜年问好。 炉火烧的正旺,各种好吃的都摆在了桌子上,红糖水也弄好了好几碗。娘一边忙乎,一边叮嘱我们,“少吃点啊,还要招待拜年亲戚呢。”家里孩子多,各个都是禁不住诱惑的主儿,一盘子花生很快就见底了。 狗叫声响起来,已经听到了邻居家有拜年的亲戚进门了,父亲也赶紧招呼我们几个:走走走,拜年去了,拜年去了。 我们这个姓氏在村子里是大户人家,半个村子的人家都要去拜访,所以,每一家都不敢太多的停留。大人们互相的寒暄、客套,孩子们挨个过来作揖问好,长辈们开心的笑着,摸摸孩子的脑袋,不停的感慨,“呀!长这么高了!”,“哈哈,你都超过他了,好啊好啊!”...... 其实,一年下来,很多亲戚也就是拜大年时见孩子一次,有的根本分不清哪个是老大,哪个又是老二。总觉得,没打几次照面,亲戚家的孩子就长成大孩子了。 长辈们反复的嘱咐,“以后常来玩啊,咱们是亲戚,都是一家人,知道不?” 孩子们并不能完全听懂大人们的话,只是耐心的等着,期盼着领压岁钱的时刻。 大人们由于时间紧,也打不开话题,无非是问问“身体好不好?”“家里冷不冷?”“大年三十熬年睡得晚不晚?”“大年初一起的早不早?”......家家都如此,孩子们已经听的倒背如流了。 终于崭新的压岁钱拿出来了,孩子们已经来不及客气了,一边说着:“我大了,我不要了。”另一边,手已经把衣服兜拉开了。大人们会心的笑着,顺势往孩子裤兜里装几块水果糖,抓一把花生,黑枣等,这年就算拜过了。 我家堂叔是个有能力的热心肠,他招呼我们大家结伴拜年。呵呵,这下可热闹了。亲戚家的孩子全都集合起来,按着个子大小排队,四十多口子浩浩荡荡的去拜年。 到了二太爷家,家里院里全是人,堂叔招呼大家一起下跪,一起作揖,齐声问“二太爷,二太奶,过年好!” 二太爷、二太奶笑的合不拢嘴,一个劲的夸我们懂事,女孩儿长的俊,男孩儿真机灵。压岁钱是排着队去领的,机灵滑头的堂弟转了个圈过去领了两次。二太爷也不点破他,不断地说着:“好!好!好啊!真好啊!”一个劲的点头,浑浊的眼睛里噙满了开心的泪水。 拜年拜到元宵节 拜年是按亲近程度逐一安排的,一般需要从初一一直安排到正月十五左右。俗话说:有心拜年,不出正月都不晚。 初一拜本家,初二拜祖宗(上坟祭祖),初三初四看姑姨,初五不出门,初六看丈人...... 一路步行,风尘仆仆到亲戚家拜年,在路上就忍不住猜想着亲戚家会做啥好吃的饭菜。到了亲戚家,满接热待的,拉住手一个劲的让往炕上坐。大炕烧的热乎乎的,茶壶里的水嘟嘟嘟的吹着哨,泛着水花。 大人们都坐到了大炕上去了,天南地北的唠着嗑。说说自己家的孩子,聊聊各自村里头的新鲜事。孩子们嘴巴一直不停的吃着盘子里好吃东西,在亲戚家,再也没有人阻拦,总算可以吃个够。 孩子们互相分享着彼此的玩具,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那时候,小人书是最受欢迎的,看到亲戚家柜子里摆放的几本破旧的小人书,几乎要眼冒金光了。于是,津津有味的看起来,一本接着一本,居然忘了吃盘子里的好东西,再也听不清大人们的话题,生怕天黑了要回家,小人书就看不到了。 亲戚家拿出最稀罕的东西来招待远方的客人,有捏饺子的,有炖鸡肉的,也有拿出老白干干两杯的,也有拿出小香槟来给孩子们喝的,反正是满桌子都是好吃的,一直吃到肚子圆为止。 太阳偏西,该回家了。 亲戚们一直送到村口,摆着手喊着:“路上慢点,常来玩啊。”那一刻,真有点感动呢,不由得纳闷,这么亲咋一年里才来这么一次呀?父亲告诉了答案:人是认骨血的,真的亲,打断骨头还连着筋。都挺忙的,没有时间走亲戚啊! 现在走亲戚 时代进步了,交通便利了,现在走亲戚不再步行了。有人骑电动车,也有人开私家车,一来一回用不了多少时间了,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在亲戚家吃饭了。东西送到,问候带到,客套几句就可以走了。还有的人更省事,直接打电话拜个年就不去家里了,发个红包,转个帐,东西也不用买了,让亲戚自个儿想吃啥买啥得了。 拜访亲戚的礼品比以前厚重了很多、很多,整箱整箱搬酒的,成条成条拿烟的,也有拿各种稀罕水果的,带保健品的,几千元甚至更多拿钱的。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亲情却越来越淡了,见面没话可说了,明明彼此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jiaoe.com/hjsltx/31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魔都超人气美食青花椒砂锅鱼来杭州啦开业
- 下一篇文章: 高压锅炖排骨省时肉烂脱骨适合老人小孩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