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后酷热再袭,胃肠受不了专家提醒,处
台风“天鸽”和“帕卡”为全省带来连日的暴雨狂风,一转眼,天气又出现度变化,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姜小英 禅医国医馆坐诊名中医 副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国医馆坐堂专家姜小英副教授指出:气温急转,让人难以适应,胃肠首当其冲。 中医认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脾之所以有喜燥恶湿的特性,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有关。脾气健旺,才能运化水液,水精四布,无痰饮水湿的停聚。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痰饮水湿内生,即所谓“脾生湿”;水湿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困遏脾气,致使脾阳不振。连日暴风雨,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称为“湿困脾”。内湿、外湿同时困遏脾气,必然致使脾气不升,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临床上常见:乏力、腹痛、腹泻、腹胀、全身困重等症状。 相对而言,胃的生理特性是喜润恶燥。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除脾气的推动、温煦作用外,还需要胃液(阴)的濡润滋养,其功能才能正常。饮食入胃,必赖胃液浸渍和腐熟。若胃液不足,沤腐难成,而致消化不良诸症。而暑、热、燥邪为阳邪,暑热伤人,汗出过多,可劫夺胃阴、胃津枯涸,出现口臭不解,口干口渴,纳食减少,或全无食欲,吞咽不利,或干呕、胃脘隐痛,大便干结,形体消瘦,神疲乏力的症状。 正如古人云,“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夹湿,湿郁则不能布精而又化燥”,意思是说,燥邪与湿邪分别侵袭脾、胃二脏,脾胃无以运化,升降失常,出现湿邪、燥邪夹杂、运化失司、胃肠失调的复杂病机。 国医馆坐堂专家姜小英副教授指出,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凉的交替时期。立秋以过了,但暑热常常重新“粉墨登场”呢?“燥”邪与“湿”邪将常常交替出现,让我们的脾胃“饱受煎熬”。 姜小英认为,处暑时节,应及时根据气候的变化,调整药膳,例如气候转凉,秋雨纷纷的季节,要多吃一些能健脾益气的药膳,如山药、莲子、芡实、黄芪等,若气候干燥,则以滋阴润燥的食物为主,如银耳、莲藕、菠菜、蜂蜜等,防止燥邪伤阴。脾胃虚弱的人群,不宜吃辣椒、花椒、姜等辛辣食物,不宜吃以烧烤煎炸方式烹饪的食物。忙碌的城市人,可以选择膏方或药茶为呵护脾胃。 对于复杂的病情,姜教授建议,应该经过专业医生的望、闻、问、切辨证,制定持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无论胃炎、胃溃疡、结肠炎,无论运用针、灸、火针、梅花针、穴位埋线、耳穴贴压、放血疗法、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等中医综合疗法,还是运用中药汤剂、膏方治疗,准确的中医辨证,是成功治疗的第一步。 禅医禅养,您的养生首选! 姜小英 医院国医馆坐堂专家 副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必修课考试辅导教材《刺法灸法学》副主编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专业创新教材《中医外科学》编委 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毫针刺法》编委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常务理事 香港注册中医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特长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院从事针灸临床诊疗及教学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针、灸、火针、皮肤针及中医中药治疗內、外、妇、儿、皮肤等各科常见病。尤其在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焦虑证、头痛、老年性痴呆、小儿多动症、自闭证、胃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闭经、痛经、更年期综合症、带状疱疹及各种疼痛性疾病有较深的造诣。 出诊时间:周一、五上午8:00-12:00 出诊地点:佛山市医院精进楼国医馆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jiaoe.com/hjxgls/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女人用它泡脚,80岁依然满头黑发,美容抗
- 下一篇文章: 紧急招摘椒客韩城花椒需要你来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