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传入中国前,四川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辣椒种植起源于中南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早在公元前年左右,辣椒就已经生长在南美的土地上了。公元前年,玛雅人就吃上了辣椒。 年,航海西渡的哥伦布在发现美洲大陆的同时,也把辣椒带回了欧洲。 16世纪,随着葡萄牙人在非洲贩卖黑奴,辣椒又漂洋过海来到了非洲大陆,非洲人比我们更早尝到了辣椒的滋味。 没过多久,辣椒随着葡萄牙人的脚步到达了亚洲大陆,从南亚到东南亚,辣椒开始被种植和食用。 究竟辣椒是从何时何地传入中国? 我国迄今最早记录辣椒的农书是明代浙江钱塘人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万历十九年)。当时的辣椒被叫作“番椒”,而学界主流观点也认为浙江可能是辣椒传入中国最早的落脚点。是的,是浙江! 掐指一算,辣椒传入中国才短短多年,那么之前的“干饭人”难道都不吃辛辣吗? 当!然!不!是! 在辣椒未传入中国前,有“三香”之称的花椒、姜、食茱萸是三大辛辣调料,其他还有葱、蒜、胡椒、芥、蒟酱等。早在先秦时期,祖辈们就已经非常善于利用这些调味品来去除异味、调和佳肴了! 花椒“三香”中最常用的当属花椒。 《国风·唐风·椒聊》中有“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的诗句。前半句说的就是花椒结子一串串,果实繁多,采满一升的场景。早在先秦,人们就开始采摘花椒子来调味了。 花椒产地遍及全国,最著名的是陕西和四川。陕西花椒被称为“秦椒”,四川花椒则称为“蜀椒”。《本草纲目·果四》记载:“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今处处可种,最易蕃衍。”清人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特别指出花椒“今处处有之,以蜀产赤色者佳。” 宋代大诗人陆游作为一名资深吃货,曾经写下《饭罢戏示邻曲》,说“白鹅炙美加椒后,锦雉羹香下豉初”。意思是将烤鹅肉和鸡肉加上花椒和豆豉调味后,鲜美无比。 南宋浦江吴氏撰写的《吴氏中馈录》堪称大宋美食指南,其中记录了不同菜肴需要使用不同性状的花椒。比如比如“蟹生”和“算条巴子”用花椒末,肉鲊用椒油,酒豆豉用青花椒水豆豉用干花椒,风鱼、肉酱则最好加川椒。 此外,花椒还被古人用来制茶和泡酒,可谓“万物皆可加花椒”。 姜姜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姜”,通“薑”。《吕氏春秋》记载商汤与伊尹关于本味的对话,“和之美者,阳朴之薑”。其中阳朴为蜀郡地,以姜出名,可见当时的川人已经习惯用姜调味。 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录:“巴蜀亦沃野,地饶巵、薑、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说明那时的巴蜀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产姜之地。 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及前文说的《吴氏中馈录》,吴氏实在是个令人惊叹的美食家,他在菜谱中又把姜的不同性状形态和烹饪方法进行了细分。比如蟹生用水姜,酒豆豉用姜筋,水豆豉用干姜丝,鱼酱用干姜,瓜齑用生姜,配盐瓜菽用生姜丝……吴氏甚至还详细记录了糟姜的炮制方法,并用糟姜下酒吃,实在是太风雅了。 茱萸茱萸又分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三类。其中吴茱萸和山茱萸入药,食茱萸则食药兼用。 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指的就是山茱萸。 我们重点来说说食茱萸。食茱萸在浙江称越椒,四川称艾子,与花椒、姜并称“三香”。作为香辛调味料,茱萸入馔的历史可谓久远,不过今天所看到的记载多在四川。 食茱萸在早期川菜的用法有三种: 一是将食茱萸果实煎熬成膏状,作为牛、羊、猪肉菜的调味料。《礼记·内则》记载,鱼鲊(腌制鱼)是古川人爱吃的美食,制法是将腌鱼、熟米饭、茱萸、橘皮、酒,放入瓮中,用菰叶(茭白叶)密封瓮口放上几日做成。 二是用作羹臛(菜羹和肉羹)的调味料,北宋蜀守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记录“蜀人每进羹臛以一二粒投之,少选,香满盂盏。”说的是古川人在肉羹里投入一两粒食茱萸后,立即香气四溢。 第三种做法是制成调味用的辣米油,有点像今天西南地区的“油辣子”。《本草纲目》记载,食茱萸“黄花绿子,丛簇枝上,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从现有文献来看,作为香辛料的食茱萸,其流行区域大多在现在的四川地区,而除此区域以外的无论“南食”,还是“北食”,则很难见到使用食茱萸及其加工品的记载。 在美洲辣椒未传入前,可以说古代川人对食茱萸实在是颇有执念。但在辣椒入川后,食茱萸就渐渐失去了曾经的地位,被川人“新欢”取代了。 END我知道你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jiaoe.com/hjxgpw/27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花椒如何掐尖或者摘心
- 下一篇文章: 特大好消息退休职工一次性加发30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