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湿手护正气

据健康报报道: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联合指派,医院院长刘清泉与中国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于1月21日中午抵达武汉,作为第一批中医专家参与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役中。

基于对危重症病人和普通病房的轻症新型病毒感染的患者发病情况、发病时症状情况、病情演变、舌苔和脉象变化的详细诊察,总结出一下至关重要的应对建议,值得我们细细研读,并思考总结出家庭应对思路和方法:

健康报专访

医院院长刘清泉武汉归来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疫病”“湿瘟”范畴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舌象,不管舌苔偏黄还是偏白,但总的呈厚腻苔。

3、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阳明腑实,湿毒瘀热内闭,热深厥深。

4、制定方案要考虑早期如何化湿,以防湿邪郁闭以后化热,进入阳明……阳明腑实证重了以后,湿就极易化成湿毒,湿、热、毒、瘀合并,就容易出现热深厥深,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5、一些用上了呼吸机、用上了ECMO的危重患者,往往表现为胸腹灼热、手足逆冷,处于脓毒症休克的状态。所以,早期正确、及时地化湿,然后通腑泄浊,是治疗这个病的一个关键环节。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以“湿毒”为主,如果贸然清热解毒,过早用上寒凉药物,必然会导致湿邪加重,会出现“冰伏”,反而影响治疗效果。

7、本病应该化湿为主,芳香化浊避秽,透表散邪,升降脾胃,这是我们治疗的核心。湿一化,郁热就散,毒也就没有了,症状自然慢慢消失。

1

“湿毒”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核心

如何祛湿则是我们防治的关键

防治传染病传统有三大原则

一是控制传染源

对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

即尽量减少外出,聚会

戴口罩,多洗手

三是保护易感人群

从上面刘清泉对病历的观察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防治经验中

反复被提到的一个词就是——湿。

要想不易感

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祛湿

不给病毒制造温床

对于预防和治疗都是关键一环

刘院长从大量一线案例中的经验总结

就是在启发我们需要

早期、正确、及时化湿

即便接触到病原体

体内没有生存环境

病毒就会自然消亡

相关的症状就会消失

其实,不仅是冠状病毒,湿气是很多病毒的温床,比方说我们幼儿园常见的手足口,引起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种类非常多,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如果我们用推拿方中的清热利湿(案例大多表现为湿热比较重),通过经络穴位把体内湿热去除,基本不到三天即可痊愈,而且发烧、咽痛等症状都会极大减轻,这就是改变体内环境,从而影响疾病的进程和发展的有力证明,具体可以阅读《看二十余位妈妈如何三天内完胜所有手足口、咽峡炎》了解中医应对病毒的思路和反馈。

而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医的辨证治疗也是基于人体的体质来开出相应的药方,而非针对病毒本身。

2

五大方面判断自己是否属于“湿”人

尽早干预避免病毒易感

大家可以首先自我判断一下湿气重不重,如果符合多条,就要拉响警钟啦!

一是身体沉重

早上起不来,头昏、四肢酸懒、身体沉重等感觉。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

二是舌苔厚腻

以上是一线病案的舌苔图,可以看到如刘院长在健康报采访时所言,患者不管舌苔偏黄还是偏白,总的表现一般是有厚腻苔,病因属性是以湿和毒为主,是湿瘟的范畴。

三是大便不成形或粘马桶

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此种寒湿者的较多。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四是手脚脱皮或长疹子

手经常脱皮,皮肤上常长一些小疹子,痒痒的,有的像小米粒大小,有些可能更大,有的还会有小水泡,流水。如果红红的,一热就加重多属于湿热;如果小疹子不红、热的时候也不会更重可能是寒湿的。

五、其他

头发爱出油、面部油亮。湿气重的人相对油脂分泌旺盛,所以上焦部位的头发经常油腻而且容易掉发,所谓的脂溢性脱发就与人体的湿气有一定的关联。除了头发油,而且头还很重,如一块湿布包裹住了头一样,中医学上对湿气重的这种现象形象的称之为“如裹头巾”。

另外,还可以观察以下两点,一是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恶不恶心,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第二,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这些也是湿的典型特征。

3

盲目祛湿反而有害

三处着手让你不做“湿人”

健康报采访中摘录整理的第7点,刘院长提出的化湿的几大思路——芳香化浊避秽,透表散邪,升降脾胃,也是家庭预防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核心要领。

提到祛湿,有些人第一反应是红豆薏米,但大家要知道的是,红豆薏米汤整体略偏寒性,更适合祛除湿热,寒凉的食物或药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脾胃,虽然食物的偏性不会很大,但长期服用还是需要咨询医生。

还有一些人会用汗蒸来祛湿,经常去汗蒸馆出一身大汗,结果湿气没有去掉,反而把自己弄得心血虚,因为他不明白汗血同源,汗为心液,正常的出汗是排毒,过度的发汗损失的是心血。

盲目祛湿,胡乱祛湿不仅效果甚微反而伤害身体,祛湿得法非常重要。下面我会结合刘院长提供的应对思路,结合湿气的产生机理给大家介绍祛湿的几大妙招。

01

芳香化浊法

湿气是一种污浊的东西,芳香的东西可以抵抗污浊,芳香的食物或者药物可以叫醒人的脾胃,让脾胃健运起来,让脾胃打起精神干活,这样湿气就容易被运化掉。

明代贾所学《药品化义》中提到:“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

《神农本草经》载道:“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古人认为,芳香植物的香气属于清正之气,能起到助长阳气,驱邪辟秽的功效。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称香药对瘟疫暴发效果突出,成为百姓家中必备之药。

奔赴武汉一线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级专家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院仝小林院士也在健康报的专访中着重要强调了芳香化湿除秽的重要性。

香药,逐渐占据我国在疫病防治中的

重要地位。中医认为:“肺朝百脉,司呼吸”

“肺开窍于鼻”鼻是人体重要门户“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最重要的是切断疫气传播途径

所以要固护人体门户(鼻、口、皮肤等)。

芳香本草如何使用呢?主要方法包括悬挂、佩带、烧熏、涂抹、洗浴、茶饮等。

我们可以佩戴香丸或香囊(可配霍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苍术,细辛各3克。上药共研细末,用布缝制小药袋,装入药末,佩戴胸前,时时嗅闻。)

或者在屋内燃香、熏香(一定要天然的,否则容易起反作用)。其中,在屋内熏艾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中医认为,艾叶气香、味辛、性窜,熏烧艾草枝叶可驱蚊蝇、避秽气。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等早期的医药著作中就有艾叶烟熏治病的记载。一些文学史记类书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如春秋时期的《庄子》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孔璠之《艾赋》中也有“奇艾急病,靡身挺烟”的记载。可见在当时民间已有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习惯。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方法也很简单:

把要消毒的房间门窗关紧,把艾条(一定要用纯艾)掰成3段,放到蚊香盘里,同时点燃。等燃烧完全后(30~60分钟),开门窗通风即可。

或是根据体质煎代茶饮。以医院仝小林院士所推荐,主要适合寒湿体质。那湿热和寒湿怎么分呢?

湿气又分寒湿和湿热。小编单说几个简单的方法:

一、湿热通常会口苦,寒湿会口甜;

二、湿热通常会喜欢吃凉的,寒湿则喜欢吃温热的;

三、湿热的通常大便会干结,或者粘滞,寒湿则往往稀烂;

四、湿热的通常小便偏黄,寒湿则清长;

五、湿热的通常容易烦躁,寒湿的则不太想动。

六、湿热舌苔一般黄腻,寒湿一般白厚,湿热舌质一般比较红,寒湿一般较淡白。

符合的条件越多,判断会越准确。

罗大伦老师曾经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jiaoe.com/hjrybw/25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