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达。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它传递的是生活的智慧和亲朋邻里间的人情。徐飞老师的作文课《舌尖上的“人情”》带领学生走进饮食文化,让学生将美味和人情诉诸笔端,呈现出有滋有味、别具一格的课堂教学。细读这节课,四处印象十分深刻。

一、这是一次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活动

本节课用“板块式教学”的方法,分三个环节进行:1.唤醒体验;2.写出舌尖上的美味;3.写出舌尖上的“人情”。徐老师由请学生吃苏州哪些美味,问及学生请老师吃什么,很自然地打开话匣子,引入课堂教学。“今天是写作文,如果只选一样食物,你会选择哪一种”,“我们今天上的是写作课,要从想到的食物中找到最有写作价值的那道食物。这道食物,也许不是美味佳肴,但它的背后有故事,往往和一些人,一种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果只选择一种食物,你打算选哪一种?”两组对话,同是指出这节课是作文课,问法就不一样。唤醒体验,从拉家常到选食物,再到写人情故事,层层深入。

第二环节是“写出舌尖上的美味”。从读两段写酸菜鱼的文字入手,要求学生品析写作技巧,再用理论知识指导写作。学生活学活用,现场修改,然后展示作品,教师点评。这样,循序渐进,顺利结束了第二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满足于美味还不行,还要体味食物之外的人情,从而进入第三环节。播放纪录片《人生一串》和朗读写酸菜鱼的另外两段文字与结合讲义,分别引导学生归纳其中呈现出的人情及写作技巧,进入课中小结。然后是现场续写刚才的片段,写食物背后的人情事理。几名学生以丰富的画面、诗意的表达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板块式教学”最早由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所谓“板块式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而又彼此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使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排列逐层深入。这种教学设计思路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会使教学进程清晰有序;用于一个教学步骤,会使这个教学步骤丰满细腻。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1]我们看到徐老师的这节课,三大板块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每个板块内部也逐层深入,突破重难点。所以,这是一次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活动。

二、这是一次以读促写、课堂共生的训练活动

语文“共生教学”思想由黄厚江老师提出,其核心纲要是:共生教学把个人化阅读和写作行为集体化,充分利用教学现场作用,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和写作的兴致,优化学习过程中的同伴关系,互相带动、引领、促进、提高。[2]本节课作文教学中,学习两段写酸菜鱼的文字,是具体的教学情境。徐老师带领学生学习了两段文字后,和学生一起对要将食物之味写生动的技巧进行了探讨和小结。这个教学过程是很充分的。有了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仿写作文就有了载体,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学生的齐读,第二个板块出现了1次,第三个板块出现了5次。学生单独读自己的作文,出现了4次,第二个板块和第三个板块各两次。齐读后,教师启发学生寻找文段的写作技巧,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以读促写才有了基础。无论是学生齐读例文,还是单独读自己的作文,都可以从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教师让部分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给了他们展示的舞台。这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也让这些学生很有成就感。他们接受教师点评的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学到了知识。

我们一起赏析下面的片段——

课前布置大家写写自己喜爱的食物,那现在我们可以从这些方法中选两三种来改一改,尽可能改写生动。如果觉得原先写作的那种食物没有太多的写作价值,可以另选一种食物来写。

(学生改写片段,约四分钟)

生:每每踏入火锅店时,一股红油香扑鼻而来,让劳累一天的我忘记了疲惫。内行人都知道,火锅的美味,不在于闻,而是要亲口品尝。坐在锅前,先满上一杯果汁。开始涮锅了,锅内牛油在翻腾,里面的辅菜犹如暴怒的龙王在翻江倒海,但我最爱的还是毛肚了。用筷子夹起脆毛肚,把毛肚慢慢地提起一放,从圆心轻轻向外滑,但始终连着汤,不完全提到空气中,待外皮已经起了绿豆大小的连片的小泡,就大致熟了,且慢,请先按捺住激动的心,将毛肚移至锅边红油处停一秒,中间烫熟,边缘给味,这样吃起来才一个字:爽。揭起毛肚,上面的花椒犹如给它穿了一件花衣,艳丽、浮华。真正的火锅是只用香油的,加上点蒜泥,这才是火锅最好的搭配,蘸上一点,放在鼻前,花椒油、牛油味刺激着我的味蕾。一口包下,什么清蒸羊肉的美味,水煮鲈鱼的芳香,全在这脆爽鲜嫩的瞬间被颠覆了。(掌声)

师:全场的掌声,说明你写得很好。你自己分析下,你用了哪些手法?

生:我用了衬托,最后一句,用清蒸羊肉的美味、水煮鲈鱼的芳香来衬托火锅调料的美味。

师:我还喜欢其中的一句“里面的辅菜犹如暴怒的龙王在翻江倒海”。同学们,“翻江倒海”这一个词语使你想起刚才写酸菜鱼语段中的哪个词?

生(齐):重获新生。

师:这里活学活用,很棒!再请一位来读读。

以上教学片段,让我们看到写作的技巧性训练和指向于学生的精神生命的生长,通过熏陶、渐染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作文教学,二者并不矛盾。共生作文教学,主张打通技术与生命的通道,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jiaoe.com/hjrybw/32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