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阳县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立足生存抓林业、立足涵水抓绿化、立足产业抓造林,探索推广“三棵树”套种套养和高寒山区“春薯秋菜”发展模式,让老百姓在修复和守护“绿水青山”过程中收获“金山银山”。该县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自选动作,着重以“五个富裕农民”举措,奋力开辟助农增收新路径。

深化改革富裕农民

充分释放农村产权红利。坚持“三权分置”原则,统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多权同确”工作,以及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积极引导老百姓将产能低下、无力经营或闲置产权,采取入股、租赁、转让等方式依法规范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或鼓励老百姓产权抵押金融机构融资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赋予老百姓更多的财产自主权和财产性收益。截至年,全县共投入.4万元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余亩。

充分释放农业主体红利。健全县级新增财力80%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体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保险体系,实行青花椒、核桃、白魔芋、马铃薯等主要农产品政府保护价政策,分类分步实施“田专家”“田秀才”“田保姆”“田医生”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人,大力发展专合组织、种养大户、集体经济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个,年主营收入稳定实现1.5亿元,覆盖贫困户1.6万户,年稳定解决7.5万余人长短期就近就地就业,助力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元。在确保集体资产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赋予村集体更多的资产经营权,全县建成并投产运营村集体经济专合社个,该县还将农村安全饮水设施确权到村集体,通过“一事一议”落实农村有偿用水、以水养水,让农村人口长期可持续安全饮用自来水的同时,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充分释放要素集聚红利。牢固树立“大抓项目和抓大项目”意识,推动农业综合体、项目集团化建设。紧密对接国家和省州重点投向,结合农牧产业化扶贫、特色优势产业链培植等,高起点规划、全链条谋划、特色化包装储备一批对当期有拉动、长远有支撑的2个农业投资项目进入省州项目库。强化“一把手”带“小分队”精准招商,土地、电力、交通等要素保障,充分挖掘并落实优惠政策,倾全县之力推动了金阳青花椒产业园区、丝窝生猪养殖基地2个农业战略投资项目落地。

做精产业富裕农民

“现在,自来水进了家家户户,我们都用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家住热水河乡体可洛村的村民杨古坡满脸洋溢着笑容,过去,体可洛村是缺水较为严重的地方,因无稳定可靠水源点,村民只能依靠雨水集蓄水窖解决饮水问题,随着东风大堰水利工程的通水,让当地群众彻底告别“喝水难”,也结束了水窖饮水的历史。

这只是金阳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狠抓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着力推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实施全县条堰渠渠系配套和灌溉能力提升工程、严重缺水地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推广提灌喷灌滴灌、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育苗、大棚种植、高箱垄作、轮植轮作、套种套养、工厂养殖等现代农业科技,切实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

大力实施“低山河谷青花椒套种白魔芋、二半山核桃间种红花椒套种花魔芋、高山华山松套种牧草套养畜禽”的“三棵树”“套种套养”工程。目前,全县“三棵树”面积.21万亩,挂果面积75.1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17.亿元。

利用退耕林、生态林等资源优势,实施华山松林套种牧草工程、套养畜禽林木产业,大力推进林下养殖、林下种草、林间放牧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丝毛鸡、二代野猪、乌金猪及黑山羊等多种畜禽养殖业,让退耕还林与促农增收工程相得益彰,实现“林上有果摘、林中有畜养”。示范推广青花椒与白魔芋、核桃与花魔芋间套种植,实现了林业产业和农特产业两大优势产业强强结合,优势互助,经济效益长短互补,有效解决了山区林农产业发展土地瓶颈问题,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了以林促农,以农养林,产业集约发展。”实现林上有果摘、林下有芋挖的“树上”与“树下”的双赢。

此外,该县因地制宜在高山经济带创新推广“春种洋芋饱肚子、秋种蔬菜挣票子”补短板工程,发动高寒山区群众在马铃薯收挖之后利用大量闲置耕地种植秋季露天蔬菜,变劣势为优势,变单一产业为复合产业,走“有机”路,出“错季”牌,既解决群众温饱,又增加经济收入,彻底改变了高寒山区千百年来一年只种一季的历史,开创了高寒山区一年也能收两季新路,为全县产业发展稳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在金阳县丝窝乡丝窝村脱贫攻坚楼房式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现场,施工车辆来来往往,各种工程车辆在不停地忙碌着,建设工人们干劲十足。据相关人员介绍,基地总投资逾1.48亿元,是全州率先实施的脱贫攻坚楼房式生猪养殖基地,项目于年7月开建,基地建成后年可出栏种猪和商品仔猪18万头。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利润分红等预计带动户名村民增收。

坚持初加工和精加工“两条腿”走路,健全政府统筹、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精深加工体系,依托县农投公司组建“金阳青花椒白魔芋研发中心”,实行购买知识产权—引进生产线精深加工—自主研发精深加工梯次过渡。据悉,目前,该县青花椒分级包装、青花椒油和青花椒酱生产等青花椒综合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原南瓦乡特尔村高山蔬菜加工园区成功创建为州级现代农业园区,原桃坪乡务科村被评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金阳县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发展电商富裕农民

“乌洋芋、大红袍花椒、圆根萝卜酸菜和乌仁核桃是本地土特产,另外雪魔芋、苦荞粉和红糖是其他乡镇的特色农产品,我们是帮他们卖的。”在金阳县天地坝镇迷科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县各乡镇电子商务中心,都有本地的土特产,都是相互帮助“线上”出售,而且通过网上销售,金阳乌洋芋走向全国各地,提高了知名度,增加了线下的销量。

金阳乌洋芋网销全国各地是该县发展电商平台成功的缩影。近年来,金阳县立足特色产业优势,以产品品牌创建、物流体系构建、电子商务营销为重点,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打通“农产品进城”通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健全青花椒白魔芋生产标准化、预警通报和应急处置、质量安全可追溯等“六大体系”,以及失信行为举报、失信农户和企业惩戒、守信行为鼓励表彰等品牌保护机制,保温擦亮“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金字招牌。切实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先支持、到县专项资金优先扶持、多部门整合人力资源智力支持等举措,大力支持有自主品牌产品的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专合组织开展SC认证、特色农产品开发包装、品牌宣传推广、商超专柜销售等,充分凸显品牌价值助农增收。

据悉,该县农产品包装销售率达28%以上,成功注册金阳圆根萝卜和金阳马铃薯2个国家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个“四川扶贫”产品商标。

实施“物流通达”工程。坚持通过“路联网”实现“物联网”,全力配合宜攀、西昭两条过境高速和G、G两条国道建设,%完成了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和通村客运建设,加快县城东区综合物流园区建设进度。到5年,梯次建成1个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和物流园区,3个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中心,15个乡(镇)综合农贸市场,70个集散点为框架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实施“在线农业”工程。全速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全县有条件的行政村通宽带网、其余行政村通4G网的“全民触网”行动,大力实施“县有电商服务中心、乡有电商服务站、村有电商服务点、户有电商明白人”工程,大力发展微商扩散销售、注册网店销售、在线直播销售等电商新业态。

据了解,该县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乡村级电商服务点81个,全县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累计实现1.8亿元,金阳县丙乙底索玛花景区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了网红主播“薇娅”直播带货、助力金阳青花椒油销售,工行“扶贫美食汇”网络直播等活动。

培训劳力富裕农民

“我每月加上政府补贴有1万多元的收入,扣除平时的日常开销,平均每月能寄回7千多元给母亲。”家住金阳县天地坝镇包谷山村的沙马纠土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出的优惠政策指引下,成为顺德新宝电器公司的务工人员,如今他已脱贫走上了小康路。

沙马纠土只是金阳浩浩荡荡劳务输出人员中享受优惠政策的一员。该县大力实施“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计划,大力支持广大群众通过诚实劳动自力更生掀起有尊严的脱贫、可持续的致富、惠子孙的奔康。

据悉,年全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5.万人,贫困劳动力2.万人,分别实现劳务总收入10.亿元和2.亿元。

数字背后彰显的是政府对“六个一批”举措的深化。该县优化“政府+人力资源公司+用工单位”有序输出模式,统筹县内、县外两个就业市场,深化投亲靠友安置一批、与主要劳务输出地联系巩固一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吸纳一批、大力扶持创新创业带动一批、大力开发公益岗位就地解决一批、与各联县帮扶单位合作消化一批“六个一批”举措。同时,强化宣传教育,打造金阳劳务品牌。

“为让务工人员尽快适应工作生活环境,融入企业,稳岗干部经常到企业车间和务工人员深入沟通交流工作情况,及时向务工人员传达好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金阳派驻顺德企业的稳岗干部威此比古告诉记者,他们常与企业沟通调整,对不认识字和不会说普通话的务工人员会随时充当好翻译官,对自行前往顺德的务工人员会第一时间联系企业全程陪同办理入职手续。

该县抢抓“佛山-凉山”劳务协作优惠政策持续叠加机遇,实行书记、县长双重领导体制,健全“顺德-金阳”整体联动机制,实行扣分上不封顶考核办法“精准部署”。全面摸清全县劳务底数入库管理,常来常往互访互动消除隔阂,进村入户宣讲政策“精准发动”。

强化两地沟通放宽条件用人,严把初筛、政审、体检、证件、意愿、年龄六关选人,坚持请进来招聘、走出去转岗双向发力找人“精准组织”;通过派人住企协稳、营造氛围助稳、兑现补贴企稳“精准管理”,多措并举引导贫困群众去佛山打工脱贫。

“技能培训能够开设到家门口,对我们提高劳动技能有很大帮助,学到一定的知识,学到了技术,为我们在外面打工时带来很多方便,工资比以前高了。”对坪镇参训过的学员曲木石坡如是说道。

金阳县着力推动普惠性培训向精准化培训转变、低层次培训向高层次培训转变、短期培训向系统培训转变,最终实现线上工人向技术工人转变。充分整合东西部专技培训资金、省内对口帮扶资源,坚持培训对象、培训学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结果“五个精准”,办好重型机械操作培训、厨师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劳务扶贫专班,切实提升全县农民工可持续就业能力,优化劳务输出结构助农增收。

据了解,自年至今,该县开展“素质提升+技能培训”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培训涵盖了建筑、焊工、厨师、汽车维修、汽车驾驶等实用技能,有学员还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操作证书和合格证书,努力实现从普工到技工转变,数量型输出向质量型输出转变。

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从破败的土坯房到如今的小洋楼,从不会使用钥匙开锁、不会使用水电开关到现在趋于智能化的生活,看到自家发生的“巨变”。阿苦洛古惹脸上始终洋溢着知足幸福的笑容。

阿苦洛古惹原居住在丝窝乡洛古村一个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在决战脱贫攻坚战中,金阳县对部分高寒山区贫困群众实施自愿易地扶贫搬迁,阿苦洛古惹家搬进了县城对面的马依足乡东山社区,过上了好日子。

这是金阳新型城镇化发展给村民带来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该县按照“融得进城镇、返得回故土、奔得起小康、记得住乡愁”的总体思路,多点多极加速乡村城镇化,助推农民市民化,让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融入城镇,让留在农村生存的人口拥有更多的农业资源。

按照年省政府批准的县城总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一环两区六组团”布局、“富规划穷建设”原则,金阳加快跨金阳河特大桥、马依足综合物流园区、青花椒交易市场等建设,先期启动街道路网管网建设,采取老城区功能疏解一部分、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凝聚一部分、便捷的物流和配套的商贸设施聚集一部分、有能力进城买房的鼓励一部分、公租房和廉租房安置一部分,梯次推进县城河东新区建设。目前,跨金阳河特大桥已完成总投资的83%。

“规划合理、扩容增量、功能配套、市场繁荣、生态宜居”原则,金阳将分类推进4个区域中心集镇升级改造、溪洛渡库区迁建集镇电商物流等配套功能建设、S沿线集镇旅游风貌打造、高山偏远集镇扩容增量,全覆盖建设综合农贸市场,分区域设置乡(镇)赶集日,加快老百姓产品商品化、思维市场化富裕农民。

“以后我要开个烧烤店,游客点好就直接送跟前,让他们边吃边欣赏美景。”吉布里格指着自家住房充满信心地说。

一排排鳞次栉比的彝家别墅映入眼帘,甚是漂亮,这是该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运用广东佛山援建资金和异地扶贫搬迁等政策资金,统筹联建的集中安置点安全住房,住房的设计引入了现代建筑理念,融入彝族传统建筑元素,旨在打造旅游示范村。

该县按照“在能有效解决后续生计发展的地方适度规模集中安置为主,投亲靠友插花安置为辅”原则,截至年,对全县“一方水土养育不起一方人”的户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大力推广“错层式”“前庭后院”建筑模式,“适度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彝家新寨户;坚持“五新同步”“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基础建设、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个,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貌”,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25.63%。

文/图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jiaoe.com/hjsltx/3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