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没有想到原来生活中这些东西都是中药,
治疗白癜风哪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在平常的生活中,其实中药离我们挺远的,如果不是需要调理的疾病时,就根本接触不到它。 其实不然,中药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也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东西,很多人没有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原来这些都是中药。 中药是中医用来调理疾病的,很多不起眼的食材,如果能对一些病症起到帮助,那么它也是一种中药。今天,小艾就跟大家聊一聊中药的分类和辨别方法。 根据性质分类中药的性质,分四性,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同所调理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一般来说,寒凉性的药物都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温热性的药物多具有祛寒、助阳、温中、通络等作用。此外,尚有一类药性平和的药物,称为性平。 生活中的中药大家都知道,如果得了风寒感冒,熬点“生姜红糖茶”喝一喝,盖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觉后就神清气爽,感冒自然就好了。 其实,生姜、红糖、大蒜、葱白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中药。我们在吃生姜的时候,感觉味道温辣,还能驱寒暖体,它们就属于“温热”性的中药。 而“薄荷”(比如我们吃的薄荷糖、用的薄荷牙膏等)则感觉有些凉丝丝。其实,薄荷也是常用的中药,属于“寒凉”性的中药。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呢?如果你发热属于热症,就用“寒凉”性的中药调理(比如薄荷),让人体恢复正常值; 如果你发冷属于寒症,就用“温热”性的中药(比如生姜),让人体恢复健康。 以上,只是最简单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把疾病和中药只分为了寒凉和温热。 根据“五行”分类事实上,中医上的分类更加细密些,一般分成五类:风、热、湿、燥、寒。这种分法实际上是”五行“的体现。 春天容易起“风”;夏天就会炎“热”; 长夏淫雨霏霏,产生“湿”气; 秋天容易干“燥”; 冬天就会“寒”。 下面,我们根据这种分类,聊一聊日常生活中常见或者时常听说的中药。 1、祛风药:能让“风性疾病”发散 蝉衣,即金蝉脱下的壳,性寒,有祛风清热,宣肺化浊的功效,对脸上的疹子、疖肿和酒糟鼻都有一定的功效; 薄荷,性凉,能够消除肤上的疹子和痱子,还能清新口气; 还有生姜、菊花等,这些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你可能没想到,喝碗菊花茶、生姜茶、薄荷茶,都能够达到“发散”病邪的作用。 2、祛热药(寒凉药):能够调理“热性疾病” 大家都记得,在非典期间,为了防止有发烧症状的非典,一时间,板蓝根成为药店里最抢手的药物,很长时间脱销,那时候,要送礼,一大袋板蓝根是最为贵重而有情谊的礼品。 因为非典的症状是发烧,而板蓝根是寒性药,能有驱散热疾之效。还有黄连,也是大家熟悉的中药,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良药苦口利于病”,说的就是黄连。 3、祛湿药:能够利水祛湿、化瘀活血、理气化滞 (注意:“湿”的概念很广,包括痰、瘀、滞等) 冬瓜皮,就是祛湿的中药,如果小便不通,冬瓜皮煮汤就能很快通畅水道; 巴豆,性热,有助于调理寒结便秘、腹水肿胀、寒邪食积所致的胸腹胀满。就像大家在电影中常看到的,古人捉弄人时喜欢让对方误食巴豆,这样就会让人大泻不止。 月季花、桃仁,也都是中药。你可以想象:武侠小说中,桃花岛上的黄药师,能用月季花、桃仁制造化瘀活血的妙药,避免武打争斗中导致的瘀血。 4、祛燥药:能够调理“燥性疾病” 杏仁能够润燥,秋天常喝杏仁茶,能够起到润燥通肺的作用。 蜂蜜也是中药,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畅,蜂蜜具有润燥、宣泄的功效,喝点蜂蜜,很快能够使大便畅通。 5、祛寒药(温热药):能够调理“寒性疾病” 花椒、胡椒就是典型的热性中药,花椒、胡椒都能让人吃得满头大汗。 这样,我们对中药有了简单而直观的认识。 根据虚实分类其实,以上我们对中药只是说了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中药包括两大类,一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具体指上面所说的“风、热、湿、燥、寒”)进行驱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 其实,“邪实”只是外因,是因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的;还有一类情况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虚弱造成的,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正虚”。“正虚”分为五小类:阴、阳、气、血、津液。 对于“正虚”,中医采取的办法是进行“补虚扶正”。1、“补阴” 鳖甲算是最常见的补阴中药,因为龟鳖在深水里,属于“阴”,所以用来补阴,而不是补阳。俗话说,吃个王八补一补。 2、“补阳” 鹿茸是用来补阳的。读过小说的人一定记得喝鹿血能够激发男人欲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补阳就变得特别好理解了。 3、“补气” 我们常听说,人参是大补的。电影上,碰到快断气的病人,中医大夫会用人参汤进行补气。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们吃的红枣,也具有和人参一样的补气的作用。 4、“补血” 中医里,送礼的阿胶,就是用来补血的中药。 5、“补津液” 我国著名播音员宋世雄先生的嗓音之所以那么好,据说是因为他听从老中医的遵嘱,每日饮用石斛茶,石斛能生津润嗓,让他的声音更加洪亮醇厚。以上这些分类,可以让你对神奇的中药有着清晰的把握。尽管中药有几百种之多,但是,都离不开上述的清晰分类。 在吃中药的同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配量引用,谨遵医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jiaoe.com/hjxgpw/26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粽子的世界,如此精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