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方必荣

采访人:张静

采访时间:.5.15

采访方式:面谈

采访对象简介

专业:汉语言文学

毕业时间:年6月

工作经历:毕业后就职于中铁XX局建筑公司工作,任部门主管后辞职考研,考取了同济大学法律专业,17年9月份将开启硕士生活,现在正备考司法考试。

通过校招,方必荣毕业后进入了中铁XX局建筑公司工作,见习期满后直接跳过助理岗升任部门主管,主要负责总经理秘书、校招和企管等方面工作。工作两年后,出于对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兴趣考虑,辞去薪资可观并稳定的央企工作,经过六个月的准备,跨专业考取了同济大学法律硕士。从本科入校时害羞胆怯的小男生,到工作中的独当一面;从大学期间成绩排名全班倒数第一的学渣,到现在整天泡在自习室的学霸。走进他,聆听关于学渣逆袭的故事。

张:首先,欢迎你回母校。毕业三年,重回母校,感觉交大的变化是什么?

方:变化还是挺大的,校园景色更加迷人,体育设施越加齐全,列车咖啡馆、徽派建筑、孔目湖让学校的人文气息也更加浓厚了。恰逢毕业季,行走在校园里,到处能看到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摆着各种姿势和造型,在各个角落里用最潇洒最肆意的方式告别,让我想起了三年前我们也用过同种方式向交大告别,有种从未离开过的错觉。

张:能感受到你满满的留恋啊!看你毕业后三年时间里,发生了挺多事情的,那先从你大四毕业找工作开始说,好吗?

方:好的,说到大四找工作还真是误打误撞,我记得原单位来学校招聘的时候是大四开学第二周,大家准备都不够充分,思想层面也都还不够重视,我的简历是室友听完宣讲会之后随手投的,下午在打篮球的时候我突然接到去面试的电话,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简单整理下就跑去面试了。面试内容主要也就是通过聊天和写新闻稿的方式来考察综合能力。

张:写新闻稿对你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不是小菜一碟?

方:这个说来惭愧,由于在校期间疏于这方面的实践,也没有好好学习,当时直接向面试官坦白说不会了,幸好面试官们都比较和善,也没怎么难为我了。

张:脑补下这画面当时还是挺尴尬的,那你觉得你的简历和面试过程中的哪些表现打动了他们呢?

方:工作之后,这几个面试官都成了我的好朋友,这个问题我恰巧也问过他们。简历的话,当时我们系有七八个人投了该单位,由于我是班长,又是学院网球队队长,就先只通知了我一个人去面试,所以简历上的加分项肯定是在校期间的这些实践活动了。面试的话,主要考虑的是整体谈吐以及不知为不知的真诚,毕竟他们见过很多应聘学生在问到自己不熟悉领域时不知所措或者不懂装懂,相比较而言,坦白而不失谦逊的告诉他自己未涉及过这方面的实践会留下更好的印象。

张:你这找工作的经历还真挺戏剧性的。我看你工作之后自己也负责过校招工作,那你一般会对面试的学生设置哪些标准呢?

方:其实就我原单位以及所知道的其他大多数招聘单位来说,对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不会太高,毕竟工作之后都是重新开始学,招聘时看重的是面试者的交际能力、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成绩单和在校期间的各种证书对充分展示自己肯定是有很好的作用的,但如果这些方面比较欠缺,在面试过程中展示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也同样有很大机会。另外,有项拿得出手的特长将会是自己的一大亮点,用人单位对文体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都是情有独钟的。

(内容可滑动哦)

张:提到特长,你在大学期间又是怎么想到学网球的呢?

方:说到网球我还真得感谢人文学院强调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育人理念。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大一学院兴趣小组招新时,发现无兴趣爱好的自己没一项文艺或体育特长。最后在网球队招新帐篷附近徘徊许久后,听到前面报完名的同学也都没接触过网球,我才胆怯的报了名。对当时四肢极不发达,矮小瘦弱的我来说,从没想过自己后来能成长为球队队长和教练,并在三年后的交大杯网球赛中获得单打亚军和团体冠军,至今保持着学院在“交大杯”网球赛上的历史最好成绩。更没想过网球带来的成就感延伸到了羽毛球、篮球、轮滑、交际舞等项目,获得学院交际舞大赛亚军和原单位羽毛球赛单打亚军,被贴上了兴趣爱好广泛和运动健将的标签。

张:看来网球这项特长不仅丰富了你的大学生活,给你在找工作过程中加分,还极大提升了你的自信。但现在经常听到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选择感到迷茫,你当时是否迷茫呢?现在回过头来是怎么看待这种境况的呢?

张:当然,在校的时候我也很迷茫。迷茫于考研、考公还是就业。做任何一个决定都担心自己会后悔,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就连签完工作之后都还在纠结。但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在校期间的迷茫真是个伪命题,迷茫的前提是,有很多种选择而纠结于不知道该选择哪个。而当时的情况是,无论考公、考研或者就业,都只有选择去考试的权利而不是选择职业路径的权利,毕竟又不是都考上了,应该是等到结果都出来了,再去考虑选择的问题。

(内容可滑动哦)

张:从你在校的生活、大四找工作、毕业后工作和考研的经历来看,感觉你还是蛮顺的啊,有让你印象深刻的挫败经历么?

方:从各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这个角度来看,可能会觉得挺顺的,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反而觉得是挫败占据了绝大多数时候。比如第一次高考失利,不得已复读才有机会进入交大;大一加入学院组织部被拒,最后因为女生部没男生报名,而又经常需要男生干苦力活,我才被勉强收留;大一刚入校时,为了竞选班长,我提前一周就开始偷偷准备竞选台词,删删改改N+1次,并趁没人的时候不断对着镜子练习,把自己都感动了。但是,班会当天,当我上去说完“大家好”之后,瞬间卡壳,脑子一片空白,再也没能接上第二句,自然是羞愧地落选了……挫败的经历真是太多太多了。

张:这样听起来确实也是够波折的啊!那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回顾这些经历,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经历过的那些挫败呢?

方:讲真,我真的非常感谢这些挫败经历,这些经历让我在工作中收益颇多。我成长于一个和谐完整的家庭,上大学之前比较顺利,大学和工作这几年所受的挫折,远远比之前十几年的总和要多,但这也是我清晰的感受到自己成长最快的几年。其实越早的跌跟头,把内心锻炼的越强大,对自己其实是越好的。毕竟,我们越年长,是越经不起挫折的,所以挫折来的越早,反而对自己的人生是有好处的。正是这些挫败经历,才让我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扛住了压力,在同一届进入公司的64名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

张:你确实还是挺乐观的,能正确看待自己经历过的这些挫折,那你又是如何在身处这些困境时自我调适并从中走出来的呢?

方:在校期间看到过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3P理论——个人化(Personalization)、普遍性(Pervasiveness)和持久性(Permanence),对我影响挺大的。大体内容是面对挫败我们容易产生的三个假象,认识到这三个假象是我们从挫败中再次振作起来的关键,我从中受益颇多。

第一个假象是个人化:总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导致失败的发生。也就是说不要完全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承担责任是应该的,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痛苦时就不要过分情绪化,要清楚一件事,失败并不都是自己的责任。

第二个假象是普遍性:以为某一件失败的事会影响到你生活的全部。也就是不要笃定发生的一件糟糕的事一定会影响生活中每个角落,不要认为一件事没做好就什么事自己都做不好。

第三个假象是永久性:以为挫败感将永远持续下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直面自己的感觉,然后认清事实,知道所有感觉都不会永远持续。永远相信,时间会治愈一切。

之后我发现自己碰到的挫折都能很好的通过这三个假象去套用,也就很快能从困境中走出来。

张:你这算是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了。众所周知,体制内的领导对自己的秘书要求可是很高的,你是如何做到刚毕业的时候就走上这岗位的呢?

方:这事说来还真是各种巧合的结合,得从实习的时候说起了。大四签工作后去实习了两个月,年底部门很忙,就让我临时负责公文电子流转,碰巧有一天办公系统网络平台维护,只能纸质流转,需在每份文件上贴个文件流转处理笺,并手写文件相关信息。文件流转到总经理那后,他把我们部门的主任叫到办公室,几分钟后主任把我也叫去了总经理办公室,原来是他觉得文件处理笺上我手写的字很端正,一笔一划写的很认真。因为这次的接触,我获得了正式入职后留在机关的机会,成为办公室系统中唯一一个留在机关的见习生。正式入职半年后,负责总经理秘书工作的副主任因身体问题,转至北京治疗了大半年,由于暂时没有合适人选,就由我负责总经理秘书相关工作了。

张:你这也算是临危受命了啊!那面对这高强度和高压的工作,你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方:我们总经理是个年富力强,对工作要求极尽严苛细致的人。说实话,当时压力确实很大。刚开始的两个月,睡眠质量超好的我每天五点就自然醒,开始总结前一天工作中的得失和今日工作安排,每天下班后恶补公文写作知识和收集学习各级领导的各类报告,对自己写的各类材料检查十遍甚至二十遍是常有的事,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随时待命,不敢有丝毫懈怠。在领导的信任和包容下,算是平稳的度过了刚开始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内容可滑动哦)

张:听你这描述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秘书工作:“干好了,都是小事;干不好,都是大事”。那为什么在工作已经步入正规,领导信任器重的时候你又想到放弃稳定的工作,辞职考研,转换职业轨道呢?

方:身处上海,我切实的感受到了社会变化发展之迅速,曾经笃信的思维模式不断被颠覆。工作两年,一切都进入正轨后,每天按部就班,让日常工作和琐事占据所有的时间,造成一切都很“稳定”的假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被危机感笼罩,开始问自己,当前所拥有的“稳定”仅仅是因为所在平台给予的,还是自己不断成长,具备一定的稀缺性和专业性所收获的精神上的“稳定”。很显然,答案是前者。在和优秀的朋友对比中发现,自己追求稳定的代价,其实是成长机会的减少。在工程单位干非主营业务的文秘工作让我成就感很弱,正如你刚才所说的“干好了,都是小事”。虽然在领导眼里我这两年已远远超出他们预期,但我内心依旧不喜欢这样一份一眼看得到未来的工作。所以,经过慎重考虑之后,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了跨考法律硕士。

张:你很有主见,对自己的认识很理性。当时应该也是顶着不小的压力做这个决定,和本科毕业就读硕士的同学相比,你会觉得自己这两年是走了弯路么?

方:当时压力确实是挺大的,幸好家人足够理解和支持。身边是有些人觉得我走了弯路,但我心里清楚,没有什么路会白走,这两年的工作经历对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经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格局深刻影响着我,这也是我第一次用两年的努力证明了自己,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不管去哪,都要全力追求生活的无数可能性。也正因为这段工作经历,让我改变对自己的学渣定位,敢于在考研时去追求心中想去的名校。

张:你这经历也是够鼓舞人的,先预祝你有个充实美好的硕士生活。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能不能对学弟学妹们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提些建议呢?

方:除了立志考公或者教师的同学,其实在校学生现在绝大多数都不能确定未来自己将从事什么工作,未来将出现的工作,很多都可能是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所无法想象的。放到五年前,自媒体、网络直播、电竞、互联网金融这些概念都还没怎么出现,但现今都成为了风口。社会在飞速变化,而且变化的速率也在加快。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未步入社会的学弟学妹们迷茫于自己的长期计划并没有太大意义。所以,我会倾向于建议大家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然后拥抱变化,并不断尝试着去与优秀的、有野心的人为伍,让自己置身于不仅自己能进步,其他人还会影响你、推着你进步的环境之中。不管目前处于什么阶段,都请大家永远要相信,二十岁那年过得很不好,但不会一生过得都不好,虽然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却又不可逆转的命题。

张:谢谢你的分享,也祝福你新的启程绚烂多彩。期待下次能聆听更多你的故事!

方:好的,非常荣幸!

(内容可滑动哦)

赞赏

长按







































哈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jiaoe.com/hjyfyl/1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