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6348345644670536&wfr=spider&for=pc

“蜀椒出武都”

自唐宋以来

武都花椒就是椒中上品

因色彩红艳、味道麻香

被冠以“大红袍”之称

是陇南的“特别特”产品

今天,小陇带大家走进

位于武都区沙坪流域

万亩花椒综合管理示范基地

看看这里村民们的致富故事

沙坪流域:椒香四溢小康路

“今年花椒产量高,采摘结束后,我们还在陆续往出去卖。”“现在又到了冬季管护的季节,我每天都会到花椒地里进行修剪。”站在自家的花椒地头,望着成片的花椒林,杜海林满脸笑容,有说不完的话。

杜海林今年54岁,是武都区马街镇沙坪村人,家里种了五亩花椒,虽然相比较村里的其他人家,他家种植的花椒不算多,但他是个非常勤快的人,每天早上天微亮时,他就会来到花椒地里干活,对于花椒树的管护可以说是细之又细。

“这里靠阳面,光热充足,生物垂直分布明显,资源品种多样富集,具备发展花椒产业的独特气候资源优势,是全国花椒最佳适生区之一。”杜海林介绍说,眼下的这一片花椒林就是沙坪流域万亩花椒综合管理示范基地,也是武都区典型的示范区之一。

杜海林的堂兄弟杜社林是沙坪村花椒种植大户,认识他的人都称他为“花椒大王”。

杜社林回忆说,三十年前,从他的父亲那一辈开始就在种植花椒,年,他家花椒达到盛产期,产量达多斤,但是收入不尽人意。如今,杜社林家花椒种植的规模已经扩展到了30多亩,花椒纯收入突破10余万元。

过去,这里的许多椒农都苦于花椒出山“无门”。复杂的地形和落后的交通让陇南形成了“富饶的贫困”。山大沟深、信息不畅等阻碍,让一些商贩将花椒低收高售,椒农们却获利甚少。

“原来不仅价格低,而且由于交通不便,花椒采摘后,要从地里背到家里进行晾晒,一次一个人只能背50多斤,走5公里山路,村民们对于种植花椒的积极性都不太高。”杜社林说,现在政府为他们打通了产业路,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创品牌、推销路,武都花椒不仅能“走出去”,甚至引进外地客商来当地收购,没有了中间商,花椒能卖个好价钱。

这些年来,花椒带来的收入,不仅使杜社林供两个孩子读完了大学,还给家里盖了房子,置办了新家具,买了汽车,花椒种植成了杜社林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花椒种植规模扩大了,科技管护措施跟不上,就不能发挥优势农特产业助农脱贫的作用。”沙坪村驻村干部王俊说,近年来,村民们在市花椒服务中心技术员的指导下,利用电视、书籍、培训等各种渠道,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科技知识,在花椒提品质、创品牌,低产花椒园改造等方面花了很多功夫。

与此同时,马街镇是传统花椒种植大镇,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该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实际,探索出花椒和辣椒“双椒”套种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树上花椒保发展、树下辣椒促增收,不断打造“麻辣”产业升级版。

武都区在沙坪流域创建万亩花椒种植示范基地,区域规模达1.2万亩,受益群众户人,发展种植美人椒余亩,每亩增收元至元。

说起“双椒”套种的好处,马街镇沙坪村花椒种植大户杜社林颇有“发言权”。他认为,从单一种植到林下套种,不是花椒与辣椒的简单叠加,而是产业的提质增效。

“上有花椒产量、下有辣椒增量”,向空间要效益,使土地效益最大化。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富民的目的,切实加快了武都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近年来,武都区坚持把发展花椒产业

作为推进脱贫攻坚

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建基地、强管护、重加工

促营销、做品牌

持续加大开发力度

花椒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武都花椒名片

■全国“四个一”——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

■全国最大的优质花椒生产基地和花椒产品研发中心、商品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

■先后荣获首届全国林业名特优产品博览会金奖、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奖”、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目前,全区花椒基地面积稳定在万亩,已建成万亩花椒基地8处,千亩花椒示范基地个,挂果面积近70万亩,受益贫困村个,占建档立卡贫困村的85%,8.6万人通过发展花椒实现了脱贫;

■年,花椒产量万斤,综合产值42亿元以上,人均花椒纯收入元,直接带动8.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花椒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精准脱贫的金牌产业;

■年6月,武都花椒价格指数编制方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为目前国内首个花椒价格指数。

我们期许

武都花椒

越来越“红”

(文/记者罗艳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监制:石鼓责编:杨丽君

编辑:赵凌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jiaoe.com/hjxgls/33404.html